为提升本科生的国际化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宽阔全球视野、深厚学术素养、先进科研理念、卓越创新思维的未来领军人才,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力量,近年来,我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国际合作育人,依托海外交流合作渠道,为本科生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科研交流机会。受新冠疫情影响,传统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学生选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积极探索交流学习形式,创新项目设计,在疫情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际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与条件,为本科生搭建了不出国门、拓展研究思路与方法、提升科研素养的国际化学习平台。
1月25日-3月11日,由我校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联合主办、saf海外学习基金会协办的 “科研素养提升”海外研习项目在线上顺利举办,并于日前完成了外方课程考核和评价工作。该项目是我校首期以本科生科研素养提升为主题的交流项目,立足我校理科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需求,依托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特色科研主题课程,涵盖课堂教学、讲座、工作坊、研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丰富形式的交流学习。50名来自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大一、大二优秀本科生全程参与了在线项目。
直播授课中
part 1 身临其境 感受顶尖大学的科研氛围
项目从语言测试、入学指导开始,即通过在线形式让学生提前适应“云项目”的教学互动方式。1月下旬,教学正式启动,将线下国际交流转为线上开展,利用uc davis的canvas教学平台开展课程预习、留言讨论、提交作业、复习和拓展学习,zoom软件进行直播授课,并设立在线office hour,任课教师定期受理学生的答疑。师生们克服时差、国界、语言的阻碍,每周定时在云端相聚,相互配合,通过同步和异步学习,综合使用多种在线工具开展教学活动。大量的全英文文献阅读、云课堂的ppt展示、背景板上的板书、“面对面”的眼神交流、讨论区的热烈互动,使同学们虽无法到访uc davis校园,却能感受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氛围,虽无法看到专家学者在讲台上上课,却能通过密切互动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及相关领域学术前沿,感知其学术魅力。dr. simona ghetti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儿童记忆发展,在课堂上注重交互感和科普性;dr. tonya kuhl研究的是测量和控制复杂流体系统中的分子间力和界面力,在授课中注重研究内容的讲解与拓展……全英语的语境,沉浸式的学习,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将原汁原味的课堂在云端实现。
除此之外,外方教师积极引导同学像uc davis的当地学生那样,勇于展示自己、表达学术观点,交流科研学习体验。让同学印象最深的是dr. greg布置的elevator pitch小作业,每位学生录制视频,通过最大程度地剖析自己的优势,进而锻炼用全英文简明扼要地阐述学术观点、介绍科研成果的表达能力。
课堂互动
课前预习与课堂笔记
作业提交至在线平台
part 2 拓展视野 多方位系统化提升科研素养
“科研素养提升”海外研习项目经我校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共同精心设计,在运行模式上,较好地发挥了“国外国内”的有效衔接。课程、讲座、教学日程由教务处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定制,并组织学生的遴选、管理、教学过程跟踪、项目反馈、学分认定、资助发放;外方根据我校的需求负责教学任务的安排,具体课程及教学活动的实施,组织过程性评价;同时由saf海外学习基金会做好项目的国内外协调,并协助做好保障与服务。这种运行模式,极大地突出了项目的专业性。
项目教学团队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工学院、微纳米创新实验室(mini lab)主任dr. tingrui pan领衔,戴维斯分校的多位教授、学者主讲课程、讲座。从理科科研的特点出发,通过循序渐进式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美国的科研体系,形成国际化科研理念与思维;设置了科研领域的导师制、如何挑选科研课题、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如何撰写研究摘要、论文写作与发表等多个高质量的主题,使学生多方位、系统化地掌握科研过程的各环节,了解研究方法与手段,强化科研训练;并提升运用专业技术解决研究过程中实际问题、在全英文环境下获取传递信息的能力。教师来自不同专业,其中不乏从事交叉学科研究,教学内容打破了学科壁垒,关注的不是特定专业的知识传授,而是研究思路与方法,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本专业的思维方式,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专家学者和同学沟通,阅读涉及多学科的科研文献资料,培养跨学科思维与研究能力。作为项目的另一特色,教师详细介绍了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加强了“未来科研工作者们”的学术诚信素养养成教育。
项目采用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要求学生全勤学习,每周提交小作业,开展科研写作,每两周提交学习反思,并将小组展示作为结业汇报,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根据项目结束后的学生反馈,所有参与者均表示教学内容富有前沿性,其中61%的同学感受到了一定的学业压力,最大的收获是进一步了解学术前沿,科研素养、科研能力的提升尤其显著。
丰富的课程主题
part 3 集思广益 激发科研合作热情
课程设置了“协作环境下的科研行为”主题,引入了科研项目中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合作对象的选择等内容,安排了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穿插分组,在每组组长的带领下,成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与个人专长,互帮互助,提高学习效率,尤其针对课堂内容和课后作业展开了频繁、积极的探讨,每个小组每两周都会提交学习反思报告,巩固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研究。通过全程合作,同学们强化了研究团队意识,成员各司其职,成员间及时交流,积极融入团队。
热烈的小组讨论
结业的presentation考核,每5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小组,借助前7周所学科研理论、方法与技术,集思广益,共同设想、制定研究课题,过程中时常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最后一周以小组展示形式,将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进行展示,由外方项目团队根据每位组员展示的清晰程度、信息质量和组织水平进行评估。同学们所制定的研究课题富有意义和建设性,如纳米技术在濒危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肠道菌群和中药及二者结合对于抑郁治疗的作用、上海地摊经济规划的实践性研究、图书馆剔旧机制等。最终,在精彩的呈现之后,各小组都较好地完成了所有学习与研究任务,通过了项目考核,美方项目团队对我校学生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小组课题展示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尤其在当前疫情背景下,全球高校在线上教学方面开展沟通与合作越发重要,对各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在线交流项目的成功举办,是我校本科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创新举措。学校将总结交流合作经验,进一步与更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在线教育层面的深度对话与合作,共同探索新的交流合作项目与课程,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生国际交流内涵式发展,为本科生创造一流的国际化学术环境与科研氛围,助力他们尽早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在学科前沿研究和国际化氛围中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科研能力。
附:部分学生学习体会
“在一定程度上,我认为科学研究是相通的,尽管学科不同,但是研究思路和方法却相近似,我觉得这是课程带给我的一大收获。了解不同领域的科研也令我增长许多见识,打开了我的视野,我觉得对于我自己的发展很有启发。”
——19级物理学专业赵思涵
“科研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更多在于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科研课题组内讨论时,如何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想法,说服其他同事;在参与国际性论坛时,如何充分描述自己的研究的出彩之处,吸引同行们的关注和交流。这些都依赖于科研工作者的交流能力。”
——19级心理学大类专业赵熠明
“做科研除了要对所作的领域的基本知识扎实地掌握,其他相关联的学科的知识也应当有所涉猎。神经工程教授所研究的方向不仅对神经学、人体科学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对计算机、医学等领域也必须涉猎;化学工程系教授所研究的方向不仅需要化学领域的深入学习,对物理、生物等众多学科也都要有深入的认识。这让我深刻地明白了,学习不应当局限在一个领域,只有广泛涉猎,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20级物理学类专业石立峣
“我的体会是做好一项研究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每一项数据都要精确,每一个步骤的设计都要经过反复的考虑,改进,然后再去实验,再去往我们想要结果的方向探索。一项研究所涉及到的知识不仅仅限于某一门学科,它是融会贯通、互通有无的,因此做好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加广泛的知识面。”
——20级化学专业丘慧婷
“总的来说,经过这几周的学习,我搜寻资料、阅读英文文献、组织英文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也通过课程内容对科研过程中确定研究方向、敲定课题、认识导师以及科研合作等步骤有了一定的认识。”
——20级生物科学专业王艺学
文字:教务处 项目组成员
图片:项目组成员 saf海外学习基金会